孝感雕花剪纸非遗传承人获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

孝感新闻网 阅读:15 2025-05-07 13:59:47 评论:0

  1955年出生于孝南区朱湖农场的池福新,自幼随母亲学习雕花剪纸技艺。这门起源于农耕时代的民间艺术,在孝感独特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——这里地处江汉平原腹地,水网密布、物产丰饶,婚丧嫁娶、节庆祭祀中随处可见剪纸的身影。池福新将这种民俗基因融入创作,既保留了传统剪纸"以刀代笔、阴阳相生"的技法精髓,又创新性地拓展出山水、人物等宏大题材,累计创作作品逾千幅。他的作品如同用剪刀绘就的"立体史书",既有《百子闹春》的热闹喜庆,也不乏《千里江山图》般的壮阔意境。

  非遗传承人的高光时刻

  2006年央视"中国魅力城市"展示活动中,池福新的剪纸作品首次登上国家级舞台;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,他为期一周的现场展演让国际观众惊叹于东方剪纸的精细与灵动。这些经历如同非遗传承之路上的里程碑,见证着传统技艺从乡村走向世界的历程。而此次获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,则标志着官方对其艺术成就的体系化认可——该称号由湖北省 *** 组织评选,旨在表彰"德艺双馨、业绩卓越"的工艺美术人才,其评审标准涵盖技艺水平、创新能力和行业贡献等多个维度。

  剪刀尖上的文化密码

  孝感雕花剪纸最显著的特征在于"雕"与"剪"的完美结合。匠人需先用特制刻刀在叠摞的宣纸上雕出细腻纹样,再以剪刀修整轮廓,最终呈现的作品层次丰富如工笔画,却又带着剪纸特有的镂空韵律。池福新代表作《孝行天下》中,二十四孝故事通过上百个镂空图案层层嵌套,其精细程度堪比发丝雕刻,每平方厘米竟能容纳20余刀刻痕。这种"以繁喻简"的创作哲学,恰是中华美学"致广大而尽精微"的生动体现。

  传承困境与破局之道

  尽管池福新已培养出三十余名弟子,但雕花剪纸仍面临"老龄化传承、市场化乏力"的普遍困境。据最新调研显示,孝感地区能独立完成复杂雕花剪纸的艺人平均年龄超过55岁,年轻学徒因收入不稳定而流失率居高不下。对此,池福新尝试将传统纹样转化为现代家居装饰元素,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。他主导设计的剪纸灯饰在武汉文创展上创下单日售罄纪录,证明非遗技艺完全能在当代消费场景中找到新支点。

  荣誉背后的文化启示

  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,对池福新而言既是终点也是起点。这个象征着行业更高荣誉的头衔,犹如为传统非遗技艺颁发的一张"现代通行证"。从韩国首尔到新西兰奥克兰,他的国际交流足迹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:越是地域性的艺术,越具有世界性的价值。当机器复制的装饰画充斥市场时,手工剪纸每一道不可复制的刀痕,都在诉说着工业化时代稀缺的人文温度。

  站在文化传承的维度来看,池福新的故事远不止于个人荣誉。它像一面多棱镜,折射出传统工艺在当代社会的多重可能性——既是需要抢救保护的文化遗产,也是能够创造经济价值的创意资源,更是连通古今的情感媒介。正如他常对弟子们说的那句话:“剪纸剪的不是纸,是千年文化的呼吸。”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孝感新闻网